吃瓜,网络流行词,其含义为在网络环境中,用来表示一种不关己事、不发表意见仅围观的状态。普通网友们常常戏称自己为“吃瓜群众”。而“瓜”则表示某个热点八卦事件。在我们的公共场合中,从来不缺乏八卦的身影,娱乐圈更是最大的“瓜田”,每每爆出几个大“瓜”,让“吃瓜”群众兴致勃勃、欲罢不能。
我们为什么对“吃瓜”欲罢不能?里面有着很深的社会意义和心理学效应。
首先,“吃瓜”是社会关系的黏合剂。
人类学家罗宾·邓巴认为,人类社交人数的上限是150人,超过这个上限就需要人为地设置规章、制度,或者通过宗教、文化来维系。而150人以下的团体,则不需要费力维系,可以自然地形成一个团体。
那这150人以下的小团体靠什么组织在一起呢?
没错,“吃瓜”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方式。
在这种你和很多人都不熟,但又不得不与他们合作的时候,怎样快速了解他们的情况呢?只能靠“吃瓜”八卦。因为你不熟的人,别人可能会认识,而你或多或少能从别人的闲谈中了解到对方的一些情况。
“吃瓜”还有一个直接的作用——它能带来纯粹的快乐。
八卦会刺激大脑产生β-内啡肽,这是一种内源性阿片肽,阿片肽的主要作用是对抗疼痛。说得直白一点,它会像鸦片一样让人觉得很爽。用八卦打发时间,不需要像处理工作那样榨取大脑的精力,从而实现生理上的放松。
单单讲八卦本身就能获得快乐,这种“别人不知道,我知道”的信息会让人产生权力感,同时通过传播这种信息彰显自己的表达能力,从而获得自我肯定的愉悦。而且,由于人们普遍认为背后说人闲话是“不道德”的,八卦就成了一场冒险。
追本溯源,我们流淌的血液里始终藏着八卦的基因。
除了一系列情绪和社交方面的因素,追本溯源,我们流淌的血液里始终藏着八卦的基因。
著名的人类学家罗宾·邓巴(Robin Dunbar)认为八卦是猩猩互相梳毛这种社交行为在人类身上的体现。语言的产生替代了猩猩梳毛,成为了人类社交的桥梁。灵长类动物通过梳毛来建立信任关系,我们通过信息共享来确认伙伴。
《人类简史》中说道:相比于其他人种只能进行交流,智人对身边的人更感兴趣。谁好吃懒做、谁负责靠谱,这种信息交流让我们对伙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,形成了团体内的信任。智人的团体合作显然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更加有利。物竞天择,有八卦倾向的人种被保留了下来。
吃瓜人,吃瓜魂,吃瓜都是人上人!远古时期毛发最靓丽的猩猩,成了现在最积极的吃瓜群众。按照这个趋势,说不定沧海桑田,猹会在未来统治世界呢?
流量时代,吃瓜群众在其中担任的角色,值得我们思考。
八卦乃人类本性,但是,如今伴随着八卦的,往往是捕风捉影、恶意中伤、挖掘隐私这些负面行为。公共层面上,八卦的界限在网络发达的当下变得模糊,我们如何避免探寻真相的初衷迷失在各方的节奏里、成了舆论战的炮灰?社交层面上,我们对身边人应该“扒”到哪条线即止,又如何做到对自己说出的评价负责?
流量时代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,吃瓜群众在其中担任的角色值得思考。最后提醒大家胡吃烂瓜没意义,费了时间坏身体。
适度吃瓜益身心,过好生活是第一。
评论 (0)